2025年安徽合肥社保缴费基数是多少?据新社通app-查阅了解到,确定社保基数要依据职工上一年度1月至12月的所有工资性收入所得的月平均额,此基数用于计算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工资基数。
目前该安徽合肥社保的缴费基数为:4227.00,个人费用约为:338.16元,企业费用约为:676.32元。
把职工上一年度1月至12月的所有工资性收入所得进行月平均,所得的月平均额用来确定社保基数,该基数用于计算社保费缴纳的工资基数。 那么,安徽合肥社保缴费基数2025最新标准,2025年安徽合肥社保缴费多少钱一个月?下面随新社通app小编一起来了解具体内容。
据新社通小编了解到,社保缴费基数的确定主要依据职工上一年度的月平均工资,并结合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上下限(60%-300%)进行调整。
目前,安徽合肥社保缴费基数为:4227.00,个人费用约为:338.16元,企业费用约为:676.32元。

安徽合肥用以计算社会保险费的尺度
社会保险要根据各种风险出现的概率,依据给付标准事先估算给付支出总额,进而算出被保险人所负担的一定比例,以此作为厘定保险费率的标准。另外,与商业保险不一样,社会保险费率的计算,除风险因素外,还需考虑诸多社会经济因素,来求得公平合理的费率。
安徽合肥如何轻松查询个人社保账户余额?这几种方式简单又便捷。
如何查询个人社保账户余额及对应的社保账号?以下几种方法可供操作。
一、微信电子社保卡查询
打开手机微信,搜索并打开“电子社保卡”小程序,登录后点击底部菜单的“人社办事”,再点击左侧导航菜单的“社保”,选择“社保查询”。
在“个人社保权益单查询”中选择查询年份(一般建议选去年),点击【查询】按钮后,即可查看到年度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单,其中“至本年末账户累计储存额”对应的金额即为你的社保余额。
二、支付宝查询
打开支付宝,进入【市民中心】,搜索城市服务中的【社保】,点击【社保查询】,进入【社保查询首页】,选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再点击【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账户信息查询】。在这里,可以查看到个人编号、账户余额、利息和账户金额等信息。
三、电话查询
直接拨打区号+12333社保热线,按提示进行人工查询。这种方式方便快捷,但可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接通客服。
四、线下查询
参保人员可以持有效身份证件或社保卡,到就近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或就近的区社保经办机构自助查询机上进行社保信息查询。这种方式需要参保者亲自跑一趟,适合有一定时间的人使用。
城乡社保的补缴法规有何新变动?哪些人具备补缴资格,补缴金额又该如何计算?
2025年社保补缴新规迎来大幅调整,60后、70后群体获得弥补养老金缺口的珍贵机会。新规指出四类人可办理社保一次性补缴。
单位欠缴社保的职工:若曾因企业未足额缴纳社保导致缴费中断,现在可要求单位补缴,包括滞纳金。
灵活就业人员:尤其是在(2022-2023年)断缴的灵活就业人员,可在2025年底前一次性补缴至15年。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者:2010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实施时已满45岁(1965年前出生),且缴费不满15年的人群,可在60岁时一次性补缴至15年,立即获得领取养老金的资格。
特殊群体:国企老职工和下乡知青,凭借档案材料就能直接补缴,并且无需缴纳滞纳金,尽享福利。
补缴费用计算:明白这些不吃亏
补缴费用究竟怎么算?这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缴成本相对较低,按当地最低缴费档次补缴,15年大概只需3000元左右,退休后每月能领取150-500元不等。河南的赵大伯补缴15年只花了3000元,现在每月能领180元养老金,一年半就回本了。
职工养老保险补缴金额相对较高,以2025年社平工资8000元为基数,补缴1年约需2万元(含单位和个人部分),退休后每月能多领约150元。补缴5年内的职工最为划算,滞纳金相对较少。比如补缴3年,费用约6万元,退休金每月能增加450元,10年就能回本。
补缴操作:四步走流程要记牢
确认自己的资格:可登录“电子社保卡”小程序,查询缴费记录和缺口年限,也能拨打12333热线,或前往社保局窗口咨询当地具体法规。不同地区法规存在差异,以上海为例,非户籍人员需连续缴费8年。
准备材料:职工身份需准备劳动合同、工资流水和单位欠费证明等;城乡居民则需身份证、户口本和村委会证明等。
申请办理:线上通过“掌上12333”APP提交申请,一般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线下单位通过电子税务局申报,个人可直接到社保局窗口办理。
缴费核验:费用到账后,通常3个月内可在社保系统中查询到补缴记录。一定要保留好缴费凭证,避免后续纠纷。
红利:这些补贴别错过
2025年新增两类补贴,能减轻大家的补缴负担。
就业困难人员补贴:“4050人员”,即女40岁、男50岁以上人群,补缴养老保险可获得最高800元/月的补贴。
高校毕业生补贴: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毕业生,补缴费用可报销50%。
本文所涉及的数据和内容仅作参考用途,实际情况请以当地相关法规为准。期望这些信息能给您带来帮助,欢迎关注新社通app,挖掘更多社保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