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社保新规调整后,70后有机会一次性补缴养老金,鉴于城乡居民和职工养老保险的性质不同,各自的补缴条件有别,补缴费用跨度从每年180元至数万元,足额补缴15年就能按月领取退休金。
直白来讲,社保缴费是个人或单位依法依规,为维持社会保险体系而进行的费用缴纳行为。社保费,包括按规交纳的各项社保费、职工住房公积金以及尚未划转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等。也称为“社保”。社保一般是企业为在职员工代扣购买,个人缴纳一小部分,企业缴纳一大部分。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社保的缴费金额,这其中就包括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以及当地的具体法规。
2025年社保补缴窗口期即将结束!四类人群可一次性补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补缴15年费用3000元,退休后月领180元;国企老职工补缴免滞纳金;灵活就业者需抓住断缴补救关键期。补缴近5年职工社保最划算,6万元补缴可换每月多领450元,十年即可回本。补缴红利转瞬即逝,1975年前出生、缴费不足10年者请于年底前完成办理,为晚年生活兜底。
2025年起,社保养老一次性补缴新规来袭了!这些人需赶紧申请!随新社通小编了解一下“城乡社保新规已出,到底哪些人可以进行补缴,他们需要补缴的金额如何核算?”的详情。
城乡社保新规已出,到底哪些人可以进行补缴,他们需要补缴的金额如何核算?

2025年社保补缴大幅调整,对众多60后、70后来说,这是填补养老金缺口的黄金时机。新规下,四类人可申请一次性补缴社保。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者:2010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实施时已满45岁(1965年前出生),且缴费不满15年的人群,可在60岁时一次性补缴至15年,立即获得领取养老金的资格。
特殊群体:国企老职工和下乡知青,凭借档案材料就能直接补缴,并且无需缴纳滞纳金,尽享福利。
单位欠缴社保的职工:若曾因企业未足额缴纳社保导致缴费中断,现在可要求单位补缴,包括滞纳金。
灵活就业人员:尤其是在(2022-2023年)断缴的灵活就业人员,可在2025年底前一次性补缴至15年。
补缴费用计算:明白这些不吃亏
补缴费用究竟怎么算?这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缴成本相对较低,按当地最低缴费档次补缴,15年大概只需3000元左右,退休后每月能领取150-500元不等。河南的赵大伯补缴15年只花了3000元,现在每月能领180元养老金,一年半就回本了。
职工养老保险补缴金额相对较高,以2025年社平工资8000元为基数,补缴1年约需2万元(含单位和个人部分),退休后每月能多领约150元。补缴5年内的职工最为划算,滞纳金相对较少。比如补缴3年,费用约6万元,退休金每月能增加450元,10年就能回本。
补缴操作:四步走流程要记牢
确认自己的资格:可登录“电子社保卡”小程序,查询缴费记录和缺口年限,也能拨打12333热线,或前往社保局窗口咨询当地具体法规。不同地区法规存在差异,以上海为例,非户籍人员需连续缴费8年。
准备材料:职工身份需准备劳动合同、工资流水和单位欠费证明等;城乡居民则需身份证、户口本和村委会证明等。
申请办理:线上通过“掌上12333”APP提交申请,一般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线下单位通过电子税务局申报,个人可直接到社保局窗口办理。
缴费核验:费用到账后,通常3个月内可在社保系统中查询到补缴记录。一定要保留好缴费凭证,避免后续纠纷。
红利:这些补贴别错过
2025年新增两类补贴,能减轻大家的补缴负担。
就业困难人员补贴:“4050人员”,即女40岁、男50岁以上人群,补缴养老保险可获得最高800元/月的补贴。
高校毕业生补贴: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毕业生,补缴费用可报销50%。
一次性补缴社保,钱该交在哪?超全
在税务局补缴社保。
线下税务局和支付宝、微信等线上平台,是实现一次性补缴社保的主要缴费渠道,下面为具体的操作流程:
缴费渠道与流程
线下缴费(主要方式)
在社保部门确认补缴资格并获取补缴单后,需前往税务局窗口完成缴费。该方式适用于所有符合条件的一次性补缴申请。
示例:黑龙江绥化市的案例中,用户需携带补缴单到税务局缴纳费用,8年3个月的补缴费用为16000元。
线上缴费(部分地区适用)
通过支付宝或微信的社保缴费功能操作:
支付宝:进入“市民中心”→“办事大厅”→“社保缴费”,输入信息后完成支付。
微信:点击“城市服务”→“社保功能”→“社保缴费”,选择补缴并支付。
注意:线上补缴需提前咨询当地法规,部分区域可能不支持或涉及滞纳金。
注意事项
法规差异:灵活就业人员通常无法一次性补缴,但职工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符合条件的可申请。
时效性:线上补缴功能可能因地区调整而变化,建议优先通过社保局官网或12333热线确认最新流程。
材料准备:需携带身份证、社保卡、《补缴申请表》等材料,具体要求以当地社保中心消息为准。
总结?:线下税务局是主要缴费渠道,线上平台需结合当地使用,建议优先咨询社保部门。数据仅供参考,具体以当地有关法规为准,希望对您有帮助,欢迎关注新社通app解锁更多社保专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