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8日召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视频会议上,“十三五”期间,全市人社系统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主线,坚持闯字当头、干字为要、实字托底,较好完成了规划预期目标,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
坚持以大事为主线,下大力气稳定全市“就业大局”。“十三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发展就业岗位16.9万个,公益性岗位3.4万个,城镇新增就业13.8万人,失业人员2.39万人,困难群众2.7万人,农业劳动力转移438.1万人。建立各类创业平台24个,入驻企业1329家。创业担保贷款48.49亿元,扶持4.24万人,就业10.35万人。
坚持惠民生,编织“民生安全网”。全市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12.4%、36%和23.5%。社会保障待遇稳步提高,退休职工养老金标准连续16年提高,工伤保险三项长期待遇标准连续14年提高。实施规模更大、力度更大的降低社会保障成本和降低负成本政策,减少企业社会保障支出18.78亿元。
坚持人才优先,推动创新发展动力。“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达到4.48万人,入选学科带头人105人,永昌技能型教师36人。建立了15个首席技术员工作室和10个专家基层研究站。
要坚持同心协力,整顿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本市以工程建设领域为重点,以消除欠薪专项行动为抓手,为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迈出了新的一步。签订劳动合同19.04万人,比“十二五”期间增加31.4万人,乡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建立率达到100%。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数量、涉案人数、涉案金额逐年减少。
坚持人和社会扶贫,保障人民生活的良好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围绕“稳就业、稳收入”的目标,累计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17.5万人。围绕“培养一人一户脱贫”目标,培训贫困劳动力63万人。围绕“安居乐业”目标,动态实现“三个100%”的工作要求。要围绕“扶贫第一、智慧第一”的目标,加强贫困地区人才培养和服务,积极开展智力援助活动。在促进就业增收、提高技能、加强社会保障、增强人才活力等方面发挥了充分作用。
2021年,全市计划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不少于23.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不少于3.6万人,残疾人不少于3.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99.43万人。加快投资保山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保山职业教育园区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的职业技能培训辐射中心,加强专业基层科研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载体建设,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全市“十四五”人文社会事业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