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养老金计发基数是多少?据新社通app获悉,随着2025年的到来,对于2023年新增加的退休人员来说,还有养老金重算补发让他们牵肠挂肚,目前已经有多地公布了2023年养老金计发基数,养老金重算补差正在推进,那么周口养老金计发基数公布后2023年新退休人员补差怎么算?补发金额什么时候能到账呢?下面就随新社通app小编一起来看看详情吧。
养老金补发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养老金的重算补发主要涉及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以下是对这三部分养老金重算补发计算公式的详细介绍:
基础养老金的补发差额计算公式为:
基础养老金补发差额=补发月数×(新养老金计算基数-旧养老金计算基数)×(1+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其中,新养老金计算基数为补发当年的养老金计发基数,旧养老金计算基数为上一年的养老金计发基数。
过渡性养老金重算补发计算公式(部分地区适用)
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为:本省养老金计发基数×(1+平均缴费指数)÷2×视同缴费年限×过渡性系数。过渡性养老金的补发同样基于新的计发基数进行,适用于有视同缴费年限的退休人员。
过渡性养老金每月补发金额的计算公式为:过渡性养老金差额×补发月数(这里的“过渡性养老金差额”是指按新基数和旧基数计算出的过渡性养老金之间的差额)。
据新社通app显示,周口2023年的养老金计发基数为6401元/月。与去年相比,上涨了246元,涨幅为4%。对于退休人员来说,周口养老金计发基数的提高意味着他们的养老金待遇将会有所增加。具体增加的金额取决于个人的缴费年限、缴费金额以及具体的养老金计算公式。
那么,周口养老金计发基数公布后2023年新退休人员补差举例计算
周口养老金计发基数公布,会安排重新核算养老金,并进行差额补发,少数地区可能会延迟到次年才补发到位。
养老金计发基数,新旧基数替换,则可以计算出差额。
举个例子,如果您是2023年8月周口退休的,个人平均缴费指数为0.6,缴费年限为17年,12月重算补发,补发8-11月共4个月差额,据新社通app计算器显示:
养老金补发如何计算呢?看看计算公式:
基础养老金部分
原基础养老金=6155×(1+0.6)÷2×17×1%=837.08元
新基础养老金=6401×(1+0.6)÷2×17×1%=871元
补发差额=(871-837.08)=33.92元/月×补发4个月=135.68元
综上,这个例子基础养老金一共能补发189.4元。
特殊情况:如果是“退休中人”,有“视同缴费年限”,“过渡养老金”也会一并重算补发,全国通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过渡性养老金部分
其中过渡系数各地不尽相同,周口过渡系数是1.30%,7年视同缴费年限,能补发多少?
原过渡性养老金 =6155×0.6×7×1.30×1%=336.06元
新过渡性养老金 =6401×0.6×7×1.30×1%=349.49元
补发差额=(349.49-336.06)=13.43元/月×补发4个月=53.72元
综上,这个例子基础养老金补发差额135.68元,过渡性养老金补发差额53.72元,一共能补发189.4元。
各地公布的养老金计发基数不同,个人情况因人而异,重算补发金额也各人不同,但能确定的是,养老金计发基数肯定上调,调整金额接下来几个月会陆续补发到位!
再来看看,最新全国各城市养老金计发基数一览表

养老金重算补发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参保人员身份:
必须是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参保人。这是因为只有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的基础养老金是由统筹账户进行发放的,统筹账户的资金来源于用人单位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而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则是部分发放的补贴,并不来源于个人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
计发基数公布时间:
养老金重算补发只针对于在本年度计发基数公布之前退休的人员进行发放。因为本年度计发基数公布之后退休的人员,都是按照新的计发基数进行发放养老金的,所以没有重算补发的必要。
退休手续办理时间:
养老金重算补发是针对本年度退休人员进行发放,因此参保人员需要是在本年度办理了退休手续的人员。
养老金发放状态:
退休人员需要处于养老金正常发放状态。这意味着退休人员需要定时开展养老待遇认证,以确保可以正常享受相应的养老金待遇,每月领取到养老金。
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
参保人员需要在退休前至少连续缴纳养老保险满15年,并且缴费基数要足额。这是为了确保参保人员为个人养老金账户做出了足够的贡献,保证其退休后的基本生活。
特殊情况下过渡性养老金的补发:
对于特定时间(如1995年12月31日以前参保,2024年1月1日后办理退休手续)的参保人员,其过渡性养老金的补发有特定的计算方法和过渡期限。
总结来说,养老金重算补发的条件主要围绕参保人员的身份、退休手续办理时间、计发基数公布时间、养老金发放状态、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等方面。同时,对于特定情况下的过渡性养老金补发,也有特定的计算方法和过渡期限。如需了解具体的补发金额和补发时间,建议咨询当地的社保部门工作人员。
温馨提示:本数据仅供参考!仅供参考和学习交流之用,不对您构成任何决策建议。具体需以当地有关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