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工资由三个部分组成: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
退休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两个部分构成。
基本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全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基础养老金
= (P + P × i ) ÷ 2 × n × 1%
= P × (1 + i)÷ 2 × n × 1%
P:退休上年度当地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i:本人历年缴费指数的平均值(缴费指数=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社会平均工资)
n:本人累计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
这里的“计发月数”是按照退休时的年龄来定的,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数值。
杨某,1965年出生于贵阳,是一位拥有31年社保缴费记录的退休职工,缴费档次为110%。辛勤工作多年后,他迎来了退休生活。

新社通app养老金计算器计算所得:
贵阳31年基础退休工资: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退休前一年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20%(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按15%)+个人账户本息和÷120+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1997年底前缴费年限×1.4%。通过公式计算出每月大约2360元。
贵阳31年个人退休工资: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通过公式计算出每月大约1800元。
每月可领退休工资合计:2360+1800≈4160元。
除了缴费年限外,缴费金额也是影响退休金数额的重要因素。缴费金额越高,个人在退休后可以获得的退休金也就越高。这是因为缴费金额直接反映了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的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越高,退休后的生活需求也就越高,因此需要更高的退休金来保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