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退休金计算方法2025:
退休人员退休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基本养老金=(全省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 2 × 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方式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个人账户储存额包括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单位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部分以及按社保利率计算的利息。
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上一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1995年12月31日及以前未建立个人账户的累计缴费年限×1.3%(计算系数)。
举个例子

新社通app养老金计算器计算所得:
基础养老工资:基本养老金是我们退休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它的计算公式为:每月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计发基数+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通过公式计算出每月大约1200元。
个人养老工资: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的余额÷计发月数(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通过公式计算出每月大约780元。
每月可领养老工资合计:1200+780≈1980元。
养老保险缴费基数高好还是低好?
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越高,意味着需要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越多,退休后可以享受更多养老金待遇。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是参保人和参保单位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计算的基数,一般是以职工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总额的月平均数作为本年度月缴费基数,缴费基数越高,职工和用人单位需要缴纳的保费越多,但是都会进入职工个人养老账户,退休后能够获得的养老金待遇也会有所提高,所以从客观角度来看,养老保险缴费基数高的话会更好。
养老保险遵循“多缴多得、长缴长得”原则,也就是说缴费金额越多、缴费时间越长,未来能够享受的养老金待遇越好。但是不能忽略的是,所缴纳的费用会相应提高,尤其是对于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人群而言,需要全额承担养老保险的保费,缴费压力也会同步增加。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保水平,各个地区按照法规设置了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上下限,如果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低于缴费基数下限的话,则按照缴费基数下限缴纳养老保险保费;如果月平均工资高于缴费基数上限的话,则按照缴费基数上限缴纳养老保险保费。具体的缴费基数上下限是根据各地区职工月平均工资进行确定的。以上就是退休养老金的全部内容,如你对社保相关知识感兴趣,欢迎关注新社通APP解锁更多专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