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改革后,个人账户有多少钱?为什么说退休人员赚了,重大利好下面就随社保网小编一起来看看详情吧。
我国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组成;其中广大的农民群众和学生、未就业人员等参加的都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其参保人数高达10亿人,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数有3.5亿人,合计参保人数10.5亿人,全国的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医疗保障网络,能够为全国的参保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保障服务。
基本医疗保险又根据医院的就医方式分为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医保制度刚刚建立之初的时候,那时候小病基本上在诊所或者卫生院,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往更大的医院,最多也就是去县医院就医。所以那时候住院主要依靠统筹基金,而门诊就医则依靠个人账户更多,这种制度一直也运行良好,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都有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的钱可以用于药店购药和门诊就医使用,可以说住院和门诊都有保障。不过随着我国疾病谱的变化和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原先的那种保障制度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了。
门诊就医次均费用和频次的增加,个人账户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有限,所以国家医保局在2020年的时候就取消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全面开展门诊统筹。今年开始,城镇职工医保的个人账户也迎来了改革,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政策,调整了个人账户的划拨比例,将减少的个人账户资金平移用于普通门诊报销使用。并且扩大了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能够通过共济的方式将个人账户给直系亲属使用,很多地方还能用职工医保的个人账户给城乡居民医保参保对象缴纳医保费。
改革前后,跟参保职工有直接关系的就是医保个人账户的变化了,包括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都影响较大。职工医保的筹资方式从建立之初就没什么变化,都是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共同组成,其中单位缴费占据大头,而个人缴费只占据其中的小部分。一般为单位缴纳工资基数的6.8%左右,个人承担工资基数的2%。达到缴费年限和退休年龄的退休职工,退休后不需要缴费,能够正常享受职工医保的报销待遇和个人账户划拨,不足缴费年限的,需要一次性补缴后再享受待遇。
个人账户变化
在职职工:改革前,职工医保的个人账户划拨比例为3.2%;改革后,个人账户只有个人缴纳的2%了,以工资基数为5000元计算,改革前一个月个人账户有160元,而改革后,个人账户就只有100元每个月了。少了60元每个月。
退休职工:改革前,个人账户是以发放的养老金为基数,按照3.8%的比例划拨;而退休后,则以全省平均养老金为基数,按照2%的比例划拨,一般各地都是60-100元左右。同样以退休金5000元计算,改革前个人账户有190元,而改革后可能连90都不到,个人账户少了100多,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可以看出,不管是在职职工还是退休职工,个人账户都有减少,特别是退休职工,个人账户少的更明显,少部分退休工资高的可能少了几百元一个月,是不是所有人都亏了呢?
要知道,国家的医疗保险是不需要盈利的,减少的个人账户都用于门诊统筹报销使用了,虽然个人账户少了,但是多了门诊可以报销,总体来看是不会吃亏的。
特别是对退休人员来说,比如说某个地方的个人账户少了2000万,其中在职职工少了1500万,退休职工少了500万的话。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可能就是退休人员用掉了其中的1500万,而在职职工就用其中的500万。因为随着年龄增大,患有基础病和慢性病的概率增大,门诊就医的频次和费用都要比年轻人多,即便在职职工比退休职工多很多,但是医保支出退休人员用的就比在职人员多,所以总体来看,退休人员肯定是赚了的,能够在后续的就医中省下不少钱,减轻一些负担。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欢迎关注社保网解锁更多社保专业资讯。